HELLO / BONJOUR / 你好 !吗?

想恢复Blog的更新已久,无奈重新建站的工作量太大,甚至Linode买了几个月的主机服务扣的钱也没有让我真的有效率地把Blog重开这事儿弄好。之前的Wordpress备份和自主搭建的过程有太多坑,折腾了一两个周末让我想起高中时候重装电脑的沮丧,动不动就要跑到网上搜索这是咋回事儿,要怎么解决,心烦至极。

最后索性还是沿用Wordpress的现成服务,直接导入了2013年9月17日的备份,没想到比自建站导入数据库SQL容易太多,惊喜的发现从2007年至今的posts都顺利的并入了现在的周记weekly站点。并且已将 http://cindol.com 的域名,自动跳转过来这里,虽然还是有蛮多主题、插件都不在了,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个方式就是放下包袱,直接往前走,以后写什么才比较重要。

说起来也是这两个月经历了 Covid-19,信息的丰富和密集度空前的增高,也愈发开始反思信息的来源与分享之重要性。有一个Youtube视频里提到的观点很好,早几代的中国移民在国外,不得不看当地媒体的信息,于是某种程度上,慢慢地就localise了/国际化了,但现今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有太多的方式获得信息,那么仍习惯于沉浸在中文互联网中也就不足为奇。中文互联网上的信息和观点是怎样的平均质量相信你我都不乐观,我虽然也订阅着NYT的newsletter,看着Le Monde的新闻app,但坦白讲,真的不像在法国的时候,每天刷twitter上的法语timeline,关注着Facebook上法国同学分享的各种信息和生活片段,虽然那样不见得那样是对的,但至少是多元化的。

因为朋友圈信息质量和效率的低下,还有社交关系复杂的原因,我在差不多一年前开始不刷朋友圈了,也几乎不怎么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虽然微信群的互动交流很多,比如在博物志播客的会员群里,大家听了新节目会有反馈和信息交流,我猜email的反馈越来越少了,因为好久都没有念过听众反馈了。以前常互动的本来也更容易选择入会,在会员群的交流变得很随意,也没有了一种认真的仪式感,大概我还是喜欢和怀念email一来一回的认真交流,并留下可追溯便于检索的记录。

至于微信的难用,真的越来越厌恶了,当然这也伴随着亲历最近微信上博物志群的炸群、电影群的禁言,总之,telegram添加我的话,可以用我的中国手机号码搜索到,大学有了第一部手机后一直没有更换过,真的习惯性依赖一个没有尊重用户隐私原则的IM软件太危险……  大家在讨论美国与中国的逐渐脱钩,为了拥抱多元和自由的世界,我也决定向“高集成”的独大app们慢慢脱钩。

短期内可以通过少使用这些app节省很多时间做别的事,哪怕是无聊的事情,至少也可以丰富生活多样性对吧!

长远来说,生存能力也会增强哟,至少向外对接不会有过多的障碍和迁移成本。

恩,这是一篇流水账,并且它突然的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