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 Kahn, La fonction passe, l’architecture reste.
PH很喜欢Louis Kahn, 公司的电脑的密码都被他设成了这位建筑师的名字。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功能性会慢慢褪去,最后只留下建筑。
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在国外很多老的皇宫或者修道院甚至医院?最后都被改成了博物馆,甚至有的被改成图书馆,总之一开始的功能可能过了一个时期就不再有它的意义,但这个建筑还在,并将延续下去,可能一定的时期会做一种新的功能,但不管如何,不变的只有建筑在那里。卢浮宫以前是皇宫,现在是博物馆,奥赛以前是火车站,现在是博物馆巴尔扎克故居,以前是他的住所,现在是博物馆。。。法国的大多历史建筑最后的出路都变成博物馆了嘛!哈哈哈。
聊到这个本来是因为在讲四川的那个项目。客户硬生生的要求要有两个法式城堡和一个大教堂。后来ph决定还是接了,以这三个东西为代价换来的是他可以做周围的城市。他很希望有机会可以把城堡和教堂推倒,这样他就知道他做的那个城市的规划是否成功了。。。
城市化的那些问题,还有对国际建筑师的邀请这些,大家都在重复。比如法国90年代开始(或者8几年)也有了一个很开放的时期,各种建筑风格都相继出现。之后当然也遇到了一大堆问题。而现在的中国正像是当年的法国和很多年之前的某国一样,只是中国实在太大,本来存在的问题就很多,所以有些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了。
污染、环保、可持续,这些虽然在国内说起来显得很空,但在法国建筑师的嘴里说出来,都是很认真的。以前一开始听到我会有种他们很天真的错觉,后来我意识到有问题的是我。这次的Géothermie, Phyto-épuration这两种其实也都不算新技术,地热能在台湾的应用很多,植物净化在法国的éco-quartier也比较常见,还有非常普及的,至少很普及的double flux, 或者这次很希望在项目南部别墅应用的加拿大式的一种double flux,都是很实实在在的东西。
ph说其实目标就是这些,有些中国的问题,他看的出来,但不讲,而在项目中默默地就把解决方案提出来了。否则貌似中国人很不喜欢被说出一些问题。。。我顿时僵住了,擦,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很透彻嘛。。。 所以,其实为了带来这些好的东西,只能做了一些牺牲,就是那些傻兮兮的城堡和教堂。但他也说过,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assemblé national 的希腊柱子,美国的白宫,中国的那些欧式城堡和小村子…… 全世界都在抄,或者说模仿,到最后,法国人都习惯了他们市中心的方尖碑和希腊柱,美国人也不觉得法国风的白宫有多别扭,时间让这些东西都融合进了当地的文化,(个人觉得可能中国出现那些欧式的东西可能因为文化差异,才有这么大的反感和冲击)中国也只不过是起步晚了,而早晚都是一样的。世界各个地方总是发生着相似的事儿。
最近有了一个新的点,是增加城市密度。以前我一直以为增加城市密度,相应就是容积率增加,这个肯定造成生活环境变差。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提议。增加密度可以减少去目标地点的距离,减少能耗,各种公共设施也变得更加的便捷,并且释放更多的土地。为了下一个项目做了一个小调查,关于世界知名城市的人口密度,中国的城市高楼林立,显得拥挤不堪,最后人口密度其实并不高,而巴黎天际线如此平坦,至少很容易看到天空的城市,人口密度高的惊人。所以有的时候表象上的东西是会骗人的。中国的城市规划不仅仅用失败来形容了。而现在有些小城市的扩张方式更是吓人,占地面积不停的增大,占有了大量土地的同时,交通运输的规划(对,一直是规划)落后了一个世纪,耗能费时,堵车问题层出不穷。还在上海的时候,就被各种目标地点之间的交通用时搞的半死,有时候出去一天,真的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做一两件事儿,其他时间全在车上。放假回国看朋友们,也是一大半时间在车上;
对比有多明显:以前实习隔壁公司的朋友的朋友住在布鲁塞尔,每天来巴黎上班,火车其实只要50几分钟,我现在住在巴黎,上班的地方在第五圈60km远的地方,但火车很便捷,巴黎每两个点之间的平均交通时间大概是半小时,上班远的,基本都不会超过1个小时的路程,只要是在大巴黎地区内。更别提很多人选择骑车上班。
在保持城市的城市性(L’urbanité大概可以这么翻译吧)的时候,适当增加城市高度(密度)就是前几年Grand Pari中的Pontzonparc团队提出来的一个解决方案。原来以前自以为的一些东西,果然深度不够,很有再思考的必要。
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