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我在吃中午剩下的一点点饭菜。因为中午实在吃不下去。恩,就是twitter上发的号称我有史以来做的最难吃的一顿饭,果然是在用心做饭。吃了不到一半。就吃不下了。也不怎么饿,就把剩下的做了一个饭团带在书包里,其他的一点点保鲜膜冰箱。
其实我今天过了很舒服很开心很充实的一天。懒觉起床,听歌做饭,吃一半,背着书包,刚12点多一点点到了蓬皮杜的图书馆,排了一小会儿队,我边读着『忧郁的热带』,最后几十页反而不想太快读完。然后自习到4点的样子,期间走神无数次。然后论文小幅进展,有进展就是一大步,所以很开心。斜对面的mm很养眼,因为她而忽略了其实我对面的mm也很养眼。饿了跑到休息室去吃了个苹果和我带的饭团,外面吹吹风冻得半死。下面是蓬皮杜的斜坡小广场,一个盘腿而作,我只能看到脑袋的平面俯视图的大叔在吹神似西藏那种常见的两米多长的号或者喇叭或者什么乐器的东西,伴随敲打,我听得入神,然后心里默念,下一个给钱的人里面算我一份噢。
四点多从图书馆出来逛了一下书店,靠,上次我买的那本景观设计师的书我以为我买到的是最后一本,丫的,快两个月了,怎么又摆出来四五本!然后在architecture区翻到一本景观的表现的书,md,50欧,虽然内容真的很好,但是还是好贵啊。。。而且想着我书架上许多一直还没翻的书,还是忍吧,也许半年后有打折。。。
然后跑到蒙娜丽莎书店去找找有没有好玩的打折书,未果。果然打折的书都不是很有意思,摄影区没有摄影史的书,teichi tahara的那本原价60现在只要5欧的书还是有一大摞,手绘的书全都菜的一塌糊涂,永远一堆不知名的小说,还有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书,但真的没心思逛。
跑到mep的时候刚好五点十分,没办法,有了东京宫的那次经历之后,我都得先看过才行。先看了Marc Fumaroli的Profils perdus, 印象比较深感觉比较有意思的反而不是他这次的肖像主题,是一个床单的一组作品,屏幕上放着白床单在白色的铺平整的床单上的有生命的“动”的视频,如果这个世界的床单都是会自己动的话,看这个视频就有意思了;
然后是Andreas Mahl的Avec ses meilleurs voeux,带着最好的祝福的意思。是Andreas每年给亲密的朋友们寄去的自己作品的卡片。都是宝丽来sx70的作品,但是很多又再加工,总之不是简单的拍照而已,总是游戏性的得到很多好玩的效果,非常有爱,非常好玩,很喜欢这组作品;
之后是Martine Franck的Venus d’ailleurs,很喜欢的一组。从别出来的意思。这个展的catalogue里面引用的第一句话我很想引用一下,Nous ne sommes jamais chez nous, nous sommes toujours au-delà. Michel de Montaigne. 字面意思是我们从来没有在我们自己这里,我们永远在别处。有心思的同学自己往哲学那边翻译吧,我最近反正没这心情。其实摄影师拍的是一组肖像,是1965年起开始拍摄的一些从1945年开始生活或在巴黎工作的艺术家的 肖像。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在自己的作品旁边,每个人肖像的旁边也就有了他们的作品这些更加立体的识别要素,很是有劲,这才是完整的肖像嘛。很有爱,还是那句老话,去追求整个世界,而忘了自己,这是不对地;
然后是Rome+Klein, 摄影师William Klein拍摄的罗马,本次最喜欢的系列。他1956年在纽约发布过他著名的摄影杂志后,被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邀请来罗马,作为导演助理拍摄les nuits de cabiria,由于电影开机推迟了,他就有机会在意大利几名著名的文艺青年的陪伴下带着相机去游览记录城市。每一张展出的照片,都是随拍、抓拍,少有摆拍,都是游览过程中的记录,但是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致的舞台布景,每一个要素,光、影、前景、背景,人物、神态,每个要素都必不可少,或者至少都不多余,都像是精心布置下的惊鸿一瞥,每一张照片都能让我产生当时场景的联想,我认为好的绘画或者摄影作品就应该是这样的,有带入感,让你忘记这幅画或这张照片的存在,不去在乎那些技巧,而是对它所要表现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共鸣。这些照片让我回忆起去意大利玩儿的日子,很真切。而且!!!有张照片的注释里的一张照片把我迷住了!!!
收尾有点惨淡,显示Fernanda Magalhaes, Rogerio Reis, Edu Simoes的FotoRio的三个摄影师这么个主题,三格巴西的摄影史在第五届里约摄影展(FotoRio应该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不过最近读『忧』书的时候,发现貌似Rio是河的意思),其中Fernanda是一组表现胖子的摄影作品,但是是有加工啊、拼接的那种,没啥爱,而且都是裸胖,很不喜欢,其实他探讨的是重建那些因为太胖而丧失了自己识别个性的人的识别性,但我觉得他失败了;Rogerio是一组谁也不属于谁的作品,街头抓拍,但真的没啥意思;最后Edu的还算可以,拍的是圣保罗的建筑工人每天中午带饭的饭盒里面的内容。还行,但不惊艳,但是在另外两个矮子旁边算巨人了;
最后一个是阿尔巴尼亚摄影和黄金年代,看着这些照片让我想起的都是什么文革那个年代前后的国内照相馆的那种照片,比如那些结婚照啊什么的,都特别好玩,不过好玩的点都在看照片里面的布景、配饰、表情,或者男穿女装这类的点,都是20世纪初那个时期的照片,挺异域的。
关门前半小时成功看完,没出息的跑去麦当劳哈皮的吃炸土豆块儿,然后跑去卢浮宫把紫禁城的展上次没看完的部分看掉,也马上要结束了。话说咱古时候的人是真的很有心思可以把日复一日的功夫用在一件东西上,来把它做到很好很好,但现在有了更先进的技术之后,所有人都丧失了最起码的耐心,我现在有个网页十多秒打不开我估计就直接关掉了,生活也在各种先进的快捷的工具帮助下,被积压的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所以果然这时候谁减法做的好谁活的最开心啊!!!
看好就直奔香街,想去看『穿靴子的猫』,然后跑过去,md,今儿礼拜三,新一周的放映表里面没有原版看,而且只有下午场,靠。The lady讲昂山素姬的那个片子也下了,哎,不过The Artist加了好几场,昨天是真心没有心思跑出来看电影啊。于是就搞了Carnage来看,今儿没带帽子,剃头之后又格外的风大,看到某galerie里面一排排Led照明职业病犯了,拍了照下次给老板看这东西的实际照明效果,我们选得路灯有可能亮度不够= =bbb
很小的厅里面寥寥数人,我舒服的坐在喜欢的位置,瞪着我双眼皮一天的眼睛,很辛苦的!对于我这种并不总是双眼皮的人,突然来两天双眼皮也是很辛苦的!电影是真的很好看啊!波兰斯基导演嘛,片头片尾的配乐都是交响风格,很有力度,但又有点像剧场的那种感觉,毕竟是百老汇的戏剧翻拍的,舞台感十足,实际上整个情节基本全是发生在两对夫妇之间,而且全在一对夫妇的家里。就像12怒汉,或者妮可基德曼的那个假想小镇一样,全部情节全部发生在一个小空间里面,特别有劲,徐静蕾当年的『梦想照进现实』也是用的这个套路,可惜缺个好剧本。本片有以前的话剧基础,私以为只有话剧才比较能在小空间内施展出这般丰富的情节。一开始看的很不爽,准确的说是纳粹叔(无耻混蛋里面的那个纳粹。。。)演的太好了,真的看他就不爽。后来越来越好看,对白很精彩,情节也很搞笑,可惜有些情节没听懂,英文原音法语字幕,不过有些对白英法都没看明白。。。一般这时候会比较怀念在国内看电影的日子。
回到家发现今儿很高兴,一扫阴霾,也只能做到这样了。明儿又要上班了,5天的假期快把工作做到哪里都忘记了,如果每天都这样,应该什么都会很快过去的。有时候会高估自己,有时候也会低估自己。
Like this:
Like Loading...